1月17日上午10点,国家医保部门召开了“保障人民健康,赋能经济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围绕社会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对2025年医保局工作计划进行展望。
国家医保局表示,2025年医保部门将继续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集中带量采购,国家层面将在上半年开展第十一批药品集中采购,在下半年开展第六批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并将适时启动新一批的药品集采。同时对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建立丙类目录、集采、DRG/DIP2.0方案,四同药品价格治理、长期护理保险、医保基金预付制度和即时结算等超十项医药行业改革工作进展也进行了汇报。
预计到2025年年底,国家和联盟采购的药品品种总数将达到700个左右。对于不少药企来说,过完年不久就要开始筹备申报新一轮的“灵魂砍价”。
医保局强调,在坚持基本医保“保基本”的前提下,将更多新药好药纳入医保目录,是支持医药创新的重要举措。然而,如何维持整个医药行业的创新活力,始终是行业内外共同面对的难题。
以往,商业保险对创新药的支付占比极低,不足1%,这极大地限制了创新药的市场可及性。为此,国家医保局宣布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这一目录中的药品“完全不予报销”,但为高价创新药提供了一个展示其临床价值的机会,同时也是“医保商保一体化”政策的具体实践。
据医保局相关负责人黄心宇介绍,丙类目录作为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有效补充,主要聚焦创新程度很高、临床价值巨大、患者获益显著,但因超出“保基本”定位暂时无法纳入基本医保目录的药品。这意味着,那些在甲类和乙类目录中已有较多可替代疗法的药品,或者适应证已多次纳入医保的药物,将难以进入丙类目录。
丙类目录的药品将不计入集采可替代药品监测范围,使用也不纳入按病种付费的探索,而是暂时实行按项目付费。这一政策设计,使得丙类目录最适合列入的对象为本土罕见病创新药。中国约有30%的罕见病药物未纳入医保,即使已经纳入乙类目录的药品,部分地区也设置了报销额度上限,长期治疗负担依然沉重。丙类目录的加入,将有望缓解这一困境。
此外,由于丙类目录要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对接,必需留有一定的产品设计、精算、落地的时间,因此从今年开始,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时间会适当提前,预计从4月1日开始申报,争取9月份完成。
丙类目录的加入,不仅为本土创新药企提供了更多机会,也促使政府、医药保险公司三方共同参与,形成更加完善的支付体系。惠民型商业健康保险可能成为丙类目录的政府探索重点,高价创新药的商保结算价格将遵循三方的协商,同时探索更严格的价格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