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式对外发布了题为《“公开比价+”让定点药店价格更加公开透明、公平合理》的政策指导文件,该文件深入剖析并总结了来自河北、广东、浙江等多个省份医保部门在针对定点药店药品价格管理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创新实践,从中提炼归纳出了五种行之有效、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管理做法。
首先,“公开比价+指数监测”模式在辽宁省的试点城市得到了成功应用。当地医保部门不仅面向广大参保群众推出了便于查询比较的公开比价小程序,还创造性地设计了两项关键指标:定点药店医保药品平均价格比较指数以及结合销售量的量价加权值。这两项指标由省医保部门每季度定期对外公布,旨在通过数据的公开透明,有效引导定点药店的医保药品价格逐步走向合理化,既保障了群众用药的可负担性,又促进了市场的良性竞争。
其次,“公开比价+价格提醒”机制在河北省得到了有效实施。该省将药店细分为定点零售药店和门诊统筹药店(涵盖门诊慢性病、门诊特殊病)两大类,通过按月统计汇总各药店的药品售价众数及挂网价,并将这些信息推送至相关药店进行价格提醒。对于售价超过众数的药品,要求药店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确保药品价格处于合理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医保局在今年8月也曾就药店比价系统的重要性发文,并以江苏盐城为例,生动展示了比价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在盐城,一位参保人在某药店购药结算时,系统自动触发了“药价结算预警”,提示该药品价格异常。店主在核对后迅速调整了价格,顺利完成了交易,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比价系统在促进药价合理、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再者,“公开比价+数智赋能”策略在浙江省的试点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通过与定点医药机构的进销存系统实现无缝对接,浙江省能够实时收集并更新各定点零售药店的药品价格信息,为公众提供药品信息查询、库存查询、药品比价以及导航定位等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提升了药品价格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和便捷性。
广东省深圳市则通过“医保价格通”平台的上线,实现了全市医药服务交易价格、平均价格以及价格区间的全面公开,并特别开设了“曝光台”专栏,用于公布违法违规的典型案例,以此作为警示,增强医药机构的自律意识。
最后,“公开比价+跟踪监测”模式在陕西省咸阳市得到了实践。该市在公众号上搭载了“药店药品比价公示”系统,并采取了“定期公示”与“重点跟踪”相结合的双重策略,对定点医药机构的药品使用数量和销售价格进行严密监控。通过与公开比价系统的数据比对校验,及时发现并管理异常价格情况,确保了药品价格的稳定与合理。
不仅如此,国家医保局正着手规划更为长远的布局,计划全面建立追溯码、医保编码和商品码的三码合一映射库。这一举措将极大提升不同系统间药品信息的管理效率和准确性,为构建更加精准、实时的药价管理系统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进一步推动我国医药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